在一线城市努力生活,如果还可以保留从吃当中获取幸福感的能力,那么恭喜你,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所谓爱吃,并不是要求日日饕餮,山珍海味吃到脑满肠肥,而是在这个预制菜当道的年头,还能保留味觉的足够敏感,对好的食材具有一定的品鉴能力,着实不是容易的事情。但人这个动物很奇怪,同样的东西,某次品尝过好的,就很难降维去骗过自己的味蕾。
今年4月,偶然发现居住的小区附近开了一家不起眼的私房面包店。如今,一家店铺如果不是知名的连锁品牌,我反而会对其增加不少好感度。因为早已经厌倦了统一面目的品牌店铺和千篇一律的陈设,再加上总要面对由工厂统一配送的预制菜,已经很难找回逛店和探索的乐趣。
店主把烘焙所需的原材料靠着一面墙摆了整整一排,铁塔淡奶油、法国诺曼底黄油、樱皇高筋面粉……面包的制作过程从发面开始均是面包师在店里当日手工现做。第一次进店捧着一大袋子出来,买回来尝过之后自然变成了这里的常客。之后,我的早餐常常变成了隔壁面包店的一份豆腐云朵吐司加一杯咖啡,时常会想,这样的私房小店若是能在城市里多开一些,真的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后来逐渐跟店主羊羊熟络起来,一聊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有曾经大厂的经历。她先后在网易、百度做运营设计师,到2023年她从最后一家公司滴滴离开,正式将自己的烘焙副业转正。
11月北京的暖冬,隔壁面包店开了八个月之后,我和羊羊在店里聊了聊。
“你知道吗,活了三十多年,我现在才是真正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活着。” 话题还没展开多久,我们刚聊起开实体店面临的一地鸡毛的现实问题,她话锋一转,似乎眼前的这些挑战都不重要。
要说十年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没有谁的梦想是顶着厨师帽成为一名烘焙师傅,羊羊也不例外,她的梦想自然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那时作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她意气风发,想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精进。逐渐地,她发现自己对设计不再有爱,眼里没有了光,毕业十年后的一天,她换上白色的工服,成为了一家面包店的店主。
对于很多在大厂工作的人来说,一年当中总会有几次陷入“工作毫无意义的”的怀疑与迷茫之中。在企业,羊羊的工作围绕着一次次用户运营的活动而展开,按照时间表推进的上线、下线,再上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客观讲这是一份工作当中的日常,只是有人乐在其中,有人无动于衷,还有人最终无法忍受这日复一日的循环。
自从2019年羊羊初次在自家厨房烤出第一炉吐司之后,她的心里逐渐有一个声音在被不断放大:“房贷还得差不多我就要辞职去烤面包。” 去年8月,房贷还没还完,但她已经等不及辞了职。当时她原本只想先尝试开设一门烘焙课,五个月之后,她的合伙人出现,住在她对门平日里很少说话的邻居某天在微信上跳出来问她是否考虑一起做个面包店。这一切的发生让羊羊越来越相信“天命”这件事。
然而遇见“天命”也并不意味着会从此一帆风顺下去,现实总是会给带着一腔热情和孤勇的人先泼一盆冷水。开店八个月之后,作为曾经的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她逐渐明白开一家实体店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具象的困境和挑战,以互联网的节奏来看,店里的很多预期都比她计划的要来的慢,比如店里运营的规范管理走上正轨,比如新品推陈出新的速度。
实体是慢生意,羊羊说,开店之前,她和自己的合伙人都算过账,3-5年内无法快速实现盈利。但她还是和我提到了她心里的那个理想目标,我们都知道这听起来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只是我们的聊天并没有就这个话题展开。我想这里面达成的默契是,实不实现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当下她已经走在了一条自我满足并且可预期的路上了。
以下为羊羊的自述,经作者整理后发布:
我曾经理想中的面包房就是在家附近的一个街角,然后你觉得肚子饿或者是到下午茶,睡前你想吃个零食,一个好吃的面包就是一个比较幸福的选择,这也是我理想中的面包房可以带给人身心两方面的抚慰。
开店8个月,当初想做高品质面包的理想总会被现实检验,很多顾客走进店里都会问,你们为什么卖这么贵?为什么比XX家(一些知名连锁)还贵?很多时候大家的消费认知里并不会考虑食材品质的好坏,制作过程是全手工,不是预制配送等等,只考虑价格单一因素。这个是现实的消费习惯的挑战。
餐饮店热衷于采用预制菜不是没有来由的,最主要的是成本低,产出标准统一,免去中间人工不可控因素。和一些知名的面包烘焙连锁品牌对比下来,由于原料完全不同导致我们的面包成本大幅提升,比如一些烘焙连锁喜欢用不到10块钱一斤的起酥油,而我选择用40元一斤的发酵黄油。最终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吃面包的人,一定能感受出这里面的天壤之别。我也并不是没考虑过选择降低成本,用最普通的材料,但如果食物出来连自己都不满意,那这样的店也不是我想做下去的。
上班和开店只是一种选择,已知和未知的两种状态,不必去美化任何一种生活。
在工作的前几年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工作和自己从事的专业有着执着的热爱,为了把工作做好,加班熬夜也很稀松平常,每次换工作都是为了追求去更大的平台去历练,做的事情可以影响更多的用户。那些年乘着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也拿到了很多成绩,自己的作品也获了很多奖,在全公司内被当做案例分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上班变成了一项消磨我的精神意志的事情。到彻底从企业离开的最后三年,职业倦怠和精神内耗已经让我整个人状态非常差了。
2019年上半年,我和老公刚买了房子,装修完毕准备搬进新家,原本可以回到一个北漂梦想之中的安定状态,但是人往往在拼尽全力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很容易陷入虚无的存在主义,那会儿我常常陷入迷茫,想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除了工作赚钱之外,我还是谁?
于是我开始用业余时间让自己尝试各种兴趣爱好,希望给自己找到一个支点,先是去上各种舞蹈课,肚皮舞、街舞、拉丁舞,然后乐器类吉他,尤克里里、小提琴还有架子鼓,瑜伽、拳击,在全都试过一遍了之后,我失望地发现好像没有一个能留住我。
直到某天坐在沙发上,望着家里的厨房,我才豁然开朗,这就是我天生的舞台。以前我的很多业余时间全都是琢磨着我想吃什么,从大学开始我就在宿舍自己煮东西吃,然后毕业之后就在家里买了七八口锅了,喜欢在家研究做什么好吃的。
那个时候我已经隐隐地感到我不喜欢设计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只有赚钱了,而且在大厂,大家对于职业的安全感都很低,我很清楚地知道这样一直下去很难有最终上岸的那一天。
因为尝试减肥的缘故,我想做全麦面包,后来我跟着线上的烘焙课学习,出炉了我的第一个吐司,它有一种打开我新世界大门的感觉,我自己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吐司,从此我就掉进烘焙坑了。后来烤的面包太多了,自己家里也吃不完,然后我就想分享给邻居。 邻居说不好意思免费要,我就建了个群卖面包,只收面包材料的成本价。可能这就是我的面包店的最初的缘起,到现在已经四五年的时间了。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做面包卖了60块钱,收到这60块钱和我每个月领上万的工资完全不是一个感受。就这样,周一到周五按部就班上班,周末我就在家鼓捣烘焙,研发新的面包,然后半卖半送分享给邻居们,每次都能收到他们无数的正反馈,就觉得做这件事的动力越来越足。同时我心里越来越清晰,很遗憾,我已经不爱设计这份工作了,我热爱做美食。
22年的时候,我决定提前还房贷然后没有经济压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我就开始缩减各种开支,能省的全省下来还贷款,我的衣服都不超过一两百块钱。 省吃俭用了两年,觉得差不多了,就该给自己一个自由了。
在坚持上班的最后这两年时间里,我每天睁开眼睛都要跟家人念叨无数遍,“我不想上班。” 那时我每天来到公司坐到工位,总是感到身体喘不上气。跟周围同事也鲜少有交流,因为从心里我已经坚定地知道我不会属于这里了。
对于辞去大厂的工作,我老公一开始也是不支持的,只是他后来看到我为了做烘焙可以在厨房待到三更半夜,他也看到我上班的精神状态确实不好,逐渐也接受了。
当然,任何转变背后的成熟决策都要看到其中需要付出的代价。刚刚辞职的前几个月我对一下失去了收入也是恐慌的,直到某日去家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一共花了15块钱,我发现靠着这15块钱在家可以过上一天有菜有肉的生活,我就很满足了,可以说,这件事很触动我,给了我对于未来处在一片未知当中的底气。
未知可以让人恐惧焦虑,也会带来意外之喜。去年辞职之后的第五个月,住在我对门的邻居某日发微信给我,问我愿不愿意见面聊聊……就这样,我把自己做美食开店的愿望提前实现了。
所以开店半年多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你要说这中间有没有挑战,运营一家实体店有太多的亲力亲为,一个人兼具了数个角色,从面包的品控,到开发新品,再到采买店里所有的原材料,和店内员工的日常管理……每一天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每一天都有新的问题要解决,比如对我来说最棘手的还是人的管理,我第一次决定换人请烘焙师傅离开纠结了三个月。
对我而言,打工就是无论怎样你都要去接受这份工资带给你的安排,但是现在的人生就是属于虽然短期还不能很快赚钱,自己一开始也更辛苦,但是我能够自主决定我今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并且这件事情我乐在其中,这是我觉得非常宝贵的东西。我不知道自由对别人来说是怎样的,人生的自由是对我来说是无价的。
我从河北一个高考大省走出来,考学、读书、工作,按照既定轨迹走了那么多年,好像现在我才是真正的在做我自己。眼前所得,我已经足够幸运了,所以当下就是我最好的年纪。
(本文受访者羊羊为化名)
(《35岁之后的人生》专题还在继续,本文为该系列第16位人物。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作者交流微信gentlely824,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