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特朗普在最新推文中称要对中国所有商品额外加征10%的关税,幅度远小于他竞选时宣称的60%。很多人欢欣鼓舞,认为这再次证明特朗普关税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有人说,特朗普上台对中国其实是好事,他在各个领域对中国的打压都不像民主党那样凶狠。真的是这样吗?笔者随手翻看了铺天盖地的“特朗普2.0”分析文章,发现在四个重要问题上存在普遍的认识误区,希望在此一一厘清。
误区一:特朗普对中国加征高关税只是虚张声势
常见说法有:(1)特朗普是商人出身,加征关税只是谈判手段而非目标,他曾明确表示要让中国企业去美国设厂。(2)特朗普任命的财长贝森特(Scot Bessent)贸易观点温和,竞选功臣马斯克更是在中国有大量产业,都会劝阻特朗普征收高额关税。(3)即便真加征高关税,美国通胀也受不了,到时会引发美股大跌、倒逼特朗普撤回。
首先,特朗普推文里所讲的10%,只是针对中国所谓“芬太尼”问题而提出的10%,未来他可能以任何理由再加征10%、20%、30%。事实上,他抛出关税大棒的时点比市场预期还要早,只是幅度不及预期,这很可能因为他想要渐进加征、而非一次性加征。征关税是特朗普自1970年以来一以贯之的核心政治信条,而中国是他最想征关税的国家。虽然他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但他的胃口只会比第一任期更大。其团队已透露,谈判的前提是中国先完成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即多买数百亿的美国农产品、能源等等,才能坐下来开始谈。在此基础上,特朗普还想让中国企业去美国投资设厂。且不说中国增加进口空间能有多大,单看设厂问题。在当前中美关系极度紧张的背景下,有几个企业敢拿真金白银去美国设厂呢?不怕某天突然像Tiktok一样被强制出售吗?给定中美诉求存在巨大鸿沟,贸易协议2.0很可能只是个美好的幻想。
至于特朗普的财长贝森特属于关税温和派不假,但仍有两个大问题。第一,在美国内阁中,财长并不是负责设计和实施贸易政策的人,例如“特朗普1.0”时代是莱特希泽(Lighthizer)而非姆努钦(Mnuchin)主导贸易政策。“特朗普2.0”时代的贸易操刀人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仍由莱特希泽(Lighthizer)担任类似贸易“沙皇”的职位,例如任白宫贸易委员会主任,统管贸易政策。在特朗普团队中,莱特希泽是少有的政治上与业务上都“久经考验”的幕僚。他与特朗普相交多年,对彼此的观点发自内心地认同,从未背刺特朗普、从不搞两面派;他长期深耕贸易政策,专业素养得到华盛顿上下一致认可,从拜登的贸易代表戴琪,到特朗普刚提名的贸易代表格里尔(Greer),都是他过去的副手或徒弟。而他的对华立场在2023年出版的《没有自由贸易那回事》(No Trade is Free)一书中已十分明确:“战略脱钩”。
莱特希泽任贸易“沙皇”本被认为是“特朗普2.0”最确定的人事安排,但如今迟迟未出炉。有媒体猜测,是华尔街因其贸易立场极端而极力阻挠。如果其最终未获任何任命,贸易政策将由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统管,贸易代表格里尔协管,特别是负责贸易谈判和关税制定。卢特尼克是本次特朗普过渡团队的联席主席,他虽出身华尔街,但一向对特朗普言听计从,将忠诚执行特朗普的强硬贸易主张。格里尔更是莱特希泽的长期门徒,基本可以视为莱氏翻版。
第二,在当前的中美关系下,即便特朗普团队中号称“温和亲商派”的幕僚,对中国的态度也是另一码事。贝森特就曾明确表示对华加关税的目标是为了“遏制中国”,只是为避免对美国企业造成太大冲击,方式上主张渐进加征。特朗普刚刚任命的国家经济委员会(NEC)主席哈赛特(Kevin Hasset)也颇具代表性。哈赛特是长期倾向自由贸易的温和派共和党人,但他对中国的表态是这样的:“对中国加关税应是下一届政府的优先事项。对中国实行任何严厉惩罚措施都是应该的,甚至应当考虑将中国踢出WTO。”至于马斯克,且不说他跟特朗普的蜜月期能维持多久,即便两人关系一直良好,马斯克在经贸领域的发言权也值得怀疑。例如,他公开力挺卢特尼克、反对贝森特担任财长一职,但特朗普仍任命了后者。指望马斯克能改变特朗普多年深信不疑的关税主张,就更不切实际了。
至于关税引发通胀、反噬特朗普、倒逼撤回的情景,同样难以实现。从当前情况看,分阶段或分产品类别加征关税是特朗普最可能采用的选项。若采用分产品方式,高盛给出了一个基准情景,对现有中国出口清单1和2类商品(所谓“战略性”、高科技商品)关税提高至80%、清单3(以中间品、资本品为主)提高至60%,其他类别(以消费品为主)关税提高5-10个百分点,合计平均关税税率上升约20个百分点。虽然出口相关产业对中国而言很重要,但自华进口目前只占美国消费篮子的0.7%,再考虑汇率自发调节和进口商、出口商的自我调整,预计对美国通胀的推升只有0.3个百分点左右。分阶段征收也是类似效果,将缓和关税带来的一次性冲击,可能并不足以驱使市场大跌和特朗普改弦更张。
误区二:特朗普的主要兴趣在于关税,对中国其他领域的打压会减少
常见说法有:(1)特朗普缺乏战略思维,对中国科技、金融等其他领域的打压会减少;(2)特朗普对台湾不感兴趣,台海局势将明显缓和。
首先,特朗普本人确实缺乏战略思维,但不要低估华盛顿全体。关心时事的读者应该记得,华为是哪一年被美国制裁、切断与所有美企业务往来的?2019年。又是在哪一年被美国进行史上最严二级制裁、切断与几乎所有西方企业往来的?2020年。都是在特朗普任上。虽然特朗普本人并未考虑对华科技战,但他任上煽动的反华浪潮在1.0时代就已经扩展到科技、金融等各个领域,华盛顿遏华方向已经明确,执行层面的广度和深度只会不断累加。
拜登任上没有取消任何特朗普时期的对华限制措施,只是增加了大量新的制裁。同样的,特朗普再次上台后,也不会取消拜登时期的反华措施,只会叠加新的限制。目前已在日程上的就有:“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以近似麦卡锡主义的方式阻遏中美科技和学术合作;美国养老金禁投中国法案,即便国会未通过,恐慌氛围也足以吓退相关金融投资者。近期,德州签署了最新行政令,几乎将切断州级系统跟中国的一切官方往来。德州目前是特朗普“铁盘”,其行动可以从侧面反映特朗普当局的潜在对华动向。这一切都表明,不管是科技还是金融领域,“特朗普2.0”对中国的打压都会进一步加码。
至于台湾,特朗普本人的确不感兴趣,只想找多收些军费而已。但这种情况下,对台具体事务他更可能委派幕僚负责。捋一下特朗普在外交、军事领域的提名人,对华一个比一个鹰派。提名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是美国参议院最有名的反华议员之一,在任上花式鼓捣各类反华提案,自2020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的制裁名单上;国家安全顾问沃尔茨(Michael Waltz)主张美国战略重心从欧洲及中东回到亚洲,专心对付中国、坚决遏制中国崛起;国防部长海格塞斯(Pete Hegseth)视中国为“严重威胁”,任FOX主持人期间甚至曾建议美军“武装”台湾;中央情报局(CIA)局长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曾多次对中国发出警告,称中国是美国利益的最大威胁。这些人无论在台湾问题还是各类对华外交、安全议题上,都是中国的大麻烦。特朗普上台对台海局势而言唯一的好处可能是底线更有保障:与民主党相比,特朗普更不愿意发动战争。但综合各方信息来看,美国对台军售可能只会增加,指望其立场明显缓和是严重不切实际的。
误区三:特朗普治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将有所改善
常见说法有:(1)特朗普信奉孤立主义,不仅不像拜登一样联合盟友针对中国,还会打压盟友,促使中国与欧洲走到一起;(2)特朗普将促成俄乌停战,中国面临的涉俄制裁风险将大大下降。
首先,从特朗普孤立主义推导到中欧关系改善存在太长的链条,需要突破太多障碍。近年中国与欧洲的摩擦增多,除美国从中作梗外,还存在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乌克兰危机后,欧洲对中俄经贸合作不满,中欧战略互信有所下降。如果说这一点未来还可能修复,另一点则更加棘手:随着中国的发展,中欧产业已在很大程度上由互补变为竞争关系。欧央行引用联合国贸发会数据(UNCTAD)称,2000-2023年,在全部259个行业中,中国与德国竞争优势重合的行业由20个增加到50个,与意大利则由40个增加到60多个。在电动汽车、新能源等不少领域,中国竞争力都已超越欧洲,正因如此,欧盟日前才挑起争端,对中国加征了电动车关税。向前看,欧洲增长仍然乏力,实行结构性改革的决心和能力都不足,大概率未来只会进一步被中国超越,中欧经贸摩擦很可能只增不减。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对欧洲的打压可能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乐观情景是促成中欧关系边际改善,悲观情景则是中欧进一步恶化——欧洲甚至可能以对华强硬为筹码,换取美国对欧加强支持、减少打压。德国财政部官员曾在半公开场合称:“你们美国人应该对我们好一点,不要加关税,这样我们还可以跟你们一起对付中国。”如果特朗普发动对欧关税战,继而启动美欧谈判,谁能保证谈判协议里不会包含共同遏制中国的条款呢?此外,美国挑起贸易战也几乎一定会导致全球贸易蛋糕缩减,中欧同作为出口大国,争夺国际出口市场的竞争也大概率会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