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间谍

斯诺登获俄罗斯临时庇护签证

这一决策遭到白宫抨击,将成美俄关系新的紧张来源
2013年8月2日

德国人厌恶监控的原因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施特尔岑米勒:“棱镜门”事件在德国激起轩然大波,因为这个话题触到了德国在历史上的敏感点。但德国人也需要思考自由与安全的分界。
2013年11月25日

美军泄密者曼宁被判“通敌罪”不成立

但法庭判决其它20项罪名全部成立
2013年7月31日

前CIA局长:华为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

海登这番言论比此前美国政府对华为的评价更为负面,华为否认指控
2013年7月19日

欧洲隐私保护不比美国好

霍金路伟律师事务所全球隐私与信息管理负责人沃尔夫:很少有国家具备与美国相当的司法授权和立法监督框架,欧洲人应该看看本国情报机构是如何监听个人信息的。
2013年7月17日

斯诺登向俄罗斯申请临时避难

按普京要求,这名美国泄密者保证不做损害美国利益的事
2013年7月17日

监控技术无法保护美国

纪录片《不为人知的美国史》作者斯通和库兹尼克:斯诺登的爆料显示,美国100多万秘密工作人员有着无所不包的监控能力,以迄今无法想象的规模监控国内外的民众。
2013年11月29日

奥巴马应赦免斯诺登

哈佛教授沃尔特:也许有一天,斯诺登的名字会与其他勇敢的人们,如马丁•路德•金一一并列,这些人有原则的反抗行为在今天广受人们敬佩。
2013年7月15日

为何需要反对道德霸权主义?

新德里智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梅赫塔:国家以防止民众受到伤害的名义宣称自己有权实施监控,但恢复道德霸权主义并非改变这种局面的良方。
2013年7月12日

巴西要求美国对间谍活动作出回应

此前有报道称巴西是美国在美洲地区间谍活动的最大目标,加剧了巴西人对斯诺登事件的愤怒
2013年7月9日

“斯诺登效应”将改变欧洲

德国工业联合会首席执行官克贝尔:我们有一天回首往事时,或许会发现2013年是欧洲工业、研发以及安全政策的转折点。经济历史学家或许会忍不住将此称为“斯诺登效应”。
2013年7月8日

美中峰会将再谈黑客

在美中峰会即将开幕之际,奥巴马政府试图再度针对黑客窃取商业机密问题向北京方面施压。不过,美方的谈判地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斯诺登的爆料事件所削弱。
2013年7月8日

玻利维亚总统称愿向斯诺登提供庇护

莫拉莱斯的专机曾因被疑藏匿斯诺登而被迫更改航道
2013年7月8日

为何世界对斯诺登关上大门?

FT专栏作家斯蒂芬斯:没有哪个欧洲国家会接纳斯诺登。既然美国监听他国信息几乎已是众所周知,为何要为一个自诩的“揭密者”而与美国作对?
2013年7月5日

美国“地毯式”监听要不得

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海斯伯格:传统监视与用鱼叉捕鱼类似,目标是某特定信息。但美国的监听活动已变成产业性了:向全体民众撒下了史无前例的大网。这不但威胁国际关系,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2013年7月5日

欧盟威胁中止与美国的数据共享协议

大西洋两岸因美国监听活动而产生的矛盾骤然升级
2013年7月5日

斯诺登击碎美欧数据分享梦?

四年来,美国的高级官员一直在对欧盟开展强力游说,试图能让美欧在情报活动中广泛合作。但随着斯诺登的出现,这些小心而艰苦的外交努力可能功亏一篑。
2013年7月4日

奥巴马跌破幻象

FT专栏作家拉赫曼:随着屡次政治食言和“棱镜门”的发酵,世界对奥巴马的崇拜终于开始瓦解。但如果说他只是个欺世惑众的骗子,也不对。奥巴马原本就不该是自由派寄托幻想的对象。
2013年7月3日

欧洲对待间谍技术的道德困境

虽然欧洲政界对美英的窃听行为大为光火,但要说制造和出口间谍设备的能力,没有多少地方能赶得上欧洲。有专业人士抱怨,欧洲政府一面大力投资网络安全,一面又对出售黑客技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13年7月3日

马丁—斯诺登的“前车之鉴”?

在美国全球追捕斯诺登之际,另一位被引渡回美国的内幕交易嫌疑人特伦特•马丁的遭遇引发关注。他的律师称,马丁在香港等待引渡时曾受“非人折磨”。
2013年7月2日

斯诺登向俄罗斯申请庇护

普京开出的收留条件是:“他必须停止损害我们的美国伙伴”
2013年7月2日

“窃听风云”惹怒奥朗德

法国总统强烈抗议美国对欧洲盟友的监视行为,并暗示欧美贸易谈判可能因此受损
2013年7月2日

“棱镜门”最新爆料引发欧盟官员震怒

德国媒体称,美国情报机构对欧盟办公室进行窃听并侵入内部电脑网络
2013年7月1日

奥巴马:不值得为斯诺登讨价还价

称美国不会为争取遣返泄密者而影响其它国际合作
2013年6月28日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