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文化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哪吒》背后的明星收入与资本观念

刘远举:要想更多的人进电影院,就需要更多更好的电影、更多的大制作,这需要运作良好的金融机制支撑,而这又必然带来明星的高收入。
23小时前

《哪吒》:为什么申公豹更让人共情

徐瑾:《哪吒2》成功之余,不少评论共情反派申公豹,认为他是小镇做题家家的隐喻。大众变了吗?从集体心态变化中,又可以窥探什么趋势?
6天前

从孤独叛逆者到家族托举的英雄:新版哪吒的集体主义转变

安妮:这个21世纪的哪吒早已不同于封建时代为挣脱父权桎梏而自刎的悲壮少年。
6天前

《哪吒2》:新标杆确立,旧隐患未除

叶胜舟:《哪吒2》好评如潮再次实证观众识货,期待好电影,力挺好电影。中国市场在成熟,电影观众也在成熟,审美从流量为王转向内容为王。
2025年2月12日

融入英国社会需要改变的观念之二:如何助力华人女性融入?

何越:破泡运动不单要先从帮助女性出泡入手,还要帮助改变落后和缺乏尊严的女性意识,与泡泡外面的英国世界接触,认识女性领导力。
2025年2月7日

《封神》展现的是何种民族心理?

姚新勇:《封神1》牢牢束缚于“君臣大义-父子伦常”的双环铐中,只见帝王英雄叱咤风云,毫无独立、平等、自由之现代公民意识的启迪性意义。
2025年2月5日

《唐探1900》的当代留学启示录

肖经栋:从留美幼童开始所引发的留学潮,我们会发现留学一直是歧视和重视的矛盾结合体。
2025年2月5日

心理战升级:《鱿鱼游戏》第二季剧评

Netflix韩国原创电视剧《鱿鱼游戏》的第二季上架了,其对一个没有同情心、利润至上的社会中人命价值的尖锐讽刺近乎黑色幽默。
2024年12月27日

英中文化对比之七——谭荣辉谈中西餐饮对比

何越:很难找到比谭荣辉更适合谈中西餐饮文化对比的人了。中餐是最值得向海外展示的中华优秀文化,而美食是当今英语世界的最新文化殿堂。
2024年11月29日

没有“去全球化”的迹象

特朗普的“去中国化”战略能奏效吗?即使美国重拾孤立主义,即使欧洲推出更多保护主义政策,新兴技术浪潮和新型全球化的趋势依然无法阻挡。
2024年11月27日

AI与时尚:创意的主导权能否交给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正悄然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助手,甚至重新定义了创意的边界,设计者们如何做到下笔前胸中先有“意”?
2024年11月27日

崛起的英国盛事——英中双语朗诵比赛

何越:双语朗诵比赛以英中文化为号召力,走出了“华社泡泡”,号召力强,团结力广,将华人第一代、第二代以及英国著名作家等共聚一堂。
2024年11月22日

国外媒体如何评价郑钦文的商业价值?

王衍行:无论郑钦文在年终总决赛的最终结果如何,她已为中国及世界网球运动带来了强大且持续的推动力,特别是郑钦文的商业价值令人瞩目。
2024年11月4日

在西班牙“边缘”加泰罗尼亚的街头政治观察(下)

310年前的1714年,巴塞罗那被西法联军破城,加泰罗尼亚失去主权。主张加泰罗尼亚独立的人们在每年9月11日走上街头游行庆祝。
2024年10月11日

两位美国科学家获202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发现为治疗一些致命疾病提供了线索。
2024年10月8日

加泰罗尼亚独立梦碎,西班牙面临新挑战

2017年,加泰罗尼亚议会宣布独立,导致西班牙宪政危机,其影响至今仍然波及该地区的政治生活。
2024年9月6日

《遗弃》:35年的文学传奇

何越:时隔35年,薛忆沩的《遗弃》对当代中国仍有意义。其特别之处是对“权威”的批判,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是典型的精神状态。
2024年8月28日

为何《鸿》入选英国《泰晤士报》最佳前十书籍榜单?

何越:张戎的四本著作雪中送炭,为我架构了从19世纪中叶到1978年的历史框架。故此,“张戎读书会”更深切的意义,是“中国历史读书会”。
2024年8月21日

“拜登”、“特朗普”译得如何——漫谈人名、地名音译

林原:美国前总统Trump,在中国大陆、新加坡译为“特朗普”,在台湾地区译为“川普”。就发音而言,后者更接近些。
2024年8月13日

哲人其萎,吾将安放?追思成中英教授

张千帆:成先生过世了,但他的思想永存。他的精神也将继续激励后学在中国哲学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耕耘、收获。
2024年8月12日

北京一夜:从王府井到“十条”

范庭略:走出酒吧,夜色中的胡同、车流和行人让我想起老电影中的画面,我也再次领略到北京的蕴味和风情。
2024年8月2日

香肠、大蒜、苍蝇屎:德国姓氏有多么“奇葩”

张冬方:正如歌德所说的,一个人的姓名就像是一个人身上不断生长的皮肤,在不受伤的情况下,它刮不掉,剥不去。
2024年8月2日

《抓娃娃》背后,是中国家庭走不出的怪圈

刘远举:苦难教育背后,是感恩愧疚。这是中国一代又一代还不完的债。最具体的标志,就是父亲那双故意开口的鞋。
2024年7月26日

对话Z世代创投人,发现年轻的“老”灵魂

静楠:不同代际和Z世代们,都可以在青春的频道里,同频共振,迈向自己精彩的下一站,也让我们期待与他们中的有些人分享下一段心路历程。
2024年7月5日

大厂离职与县城考编:虚假与真实

徐瑾:离职博主成为最卷的自媒体赛道。在经济不振、就业率萎靡的当下,这意味着什么?与大厂裸辞故事对应,则是各类县城考编新闻。什么才是真实的职场与中国?
2024年7月3日

欧洲年轻人为什么变得更保守更仇外?

张冬方:年轻人对执政党和现有政策感到失望和愤怒,对经济和生活前景感到渺茫和幻灭,对可能被抛下感到恐惧。
2024年6月25日

“杠精”现象是因为学校不教“理性思考”吗?

专访教育心理学家琳达•埃尔德:人类社会不倾向于让学校教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2024年6月13日

人间四月天,点亮四面风——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

叶胜舟:林徽因以才华、美貌、社交、个性著称于世,是民国教育文化界最有魅力的女性,没有之一。同时是女中豪杰,志气、风骨不让须眉。
2024年6月7日

从野蛮生长开始:中国短剧生态实录

李伟:或许大平台与短剧内容提供方间在规则、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还有失衡之处,但正是前者的存在,让后者自小就有了被用户“看见”的可能。
2024年6月2日

英国BBC庆祝“谭荣辉出镜40周年”——为何炒锅成为英国高级文化?

何越:为何一口在中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炒锅,会成为谭荣辉被英国人热爱与尊重的象征物?我花了很多年,才能明白背后的原因。
2024年5月17日

为艺术当推手的香港豪门子弟

香港历来落后于纽约、伦敦或威尼斯等其他艺术中心,但近十年发展迅速。一些商界精英的后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0年2月3日
12345678910››下一页›|